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时间:2021/09/06 编辑:admin 热度:

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3)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4)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5)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6) 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 第一章:马克思的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 第三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4)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6) 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7) 第七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 第九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0) 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11)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三部分  如何备考
第一部分  政治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主阶段哲学。
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主阶段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作概念的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考点1物质的定义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考点2运动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和特殊状态。另一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考点3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考点4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程。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4.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1.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2.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考点5主观能动性欲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考点1联系的定义及其性质
   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考点2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质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指事物由低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序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考点3矛盾的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若不如此,人类认训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想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考点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3)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4)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考点5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既然任何事物质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时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度相适合,掌握适度原则。
(3)既然事物发展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要外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将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考点6否定之否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和由升的事物的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道路的前进性的统一。
考点7现象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现象与本质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首先,现象是个别、片面的、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其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再次,现象是显于外部的,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隐于内部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与本质又是辩证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显示自己的存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从属于本质,总是从不同的侧面变现事物的三质。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考点8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内容与形式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2)内容与形容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3)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2)根据形势对内容的反作用原理,还应重视形式的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3)根据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当形式内容起促进作用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性;而形式不适合内容、甚至阻碍内容发展需要时,就要抛弃旧形式,选择和创造新形式,以适应内容发展的需要。
考点9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2)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变现在:
1.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2.原因和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去的科学认识的前提。
(2)正确把握因果联系,人利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3)准确把握因果联系,能够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考点1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的。
(2)必然性与偶然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的;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1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2)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3)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过度、相互转化的。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考点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具体变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是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考点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和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的人们 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和形式都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过到辩证统一。
(1)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2)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
考点3从理性认识得到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还必须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呼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这是因为:
(1)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
(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掌握。
(4)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考点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亦称真理,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人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第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真理的发展越来越全面、深刻的反映客观世界,不断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彻底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和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是指:第一,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的广度来看,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二,真理的绝对性是相互渗透的;第三,真理是一个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每一真理都是人类认识从相对走向绝对的无穷转化过程中的环节。
真理之所以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的,是因为:第一,作为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第二,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因而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真理,当然也就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第三,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因而被实践标准检查的真理,当然也就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只能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把发展和坚持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考点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简称历史,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事和总的看法。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主要依据在于:
(1)切历史馆都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2)他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3)他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4)它是人们社会事件中的基本问题。
考点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产生存在的根源
凡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是属于唯心史观或曰历史唯心主义。
唯心史观有两根本缺陷:第一,他只看到了导致社会历史运动的精神动因,把社会历史活动当事人的目的、动机、意志等社会意识当成社会历史运动变化的决定力量,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在精神动因背后的社会物质根源;第二,他把历史看成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无视或否认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主要表现不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形式。唯心史观之所以形成并长期在社会历史观中独占统治地位,尤其复杂而深刻的根源;
(1)社会根源。看不到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结果就必然导致用主观想象的联系去代替社会历史发展本身的实际联系。
(2)阶段根源。在阶段社会中,剥削阶段为了维护其经济上的剥削地位和政治上的统治特权,总是把剥削制度说成天意和神意,或者理性决定的,他们的同志是永恒的。
(3)认识论根源。人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似乎社会历史时有英雄豪杰人物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考点3唯物是创立的意义
(1)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辩证的认识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2)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的认识与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和科学。
(4)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走历史必由之路,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
考点4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方式或产生活动,是人类从动物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考点5生产力的含义及物证
   生产力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并为人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只属于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人的实践能力的衡量尺度。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社会性历史必要性。
考点6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物质关系。其主要特征就是客观性。
生产关系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有三个方面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公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考点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既坚持在根本上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也承认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生产和内容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第三,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历史断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考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 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 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贯穿人美社会的始终;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尊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规律, 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的根本要求 。  在中国特色社会义义建设中, 我们党始终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接在首要地位毫不动揺动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要求自觉调査整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考点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筑的矛盾
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 ,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且具体表现在西个方面 。 一方面,,上层建筑利用自已的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竭力为自已的经济基础的形成、 巩固和发展服务,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現; 另一方面, 上层建筑总要破坏同白已相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竭力排除它们的影响,经保护自已的经济基础。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 全面地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考点3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能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井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 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 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必然随着人们思期现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考点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及现实指导意义
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说: 首先,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必要要素;其次,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要素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 要求我们切实认识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 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技术队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应用于生产时间 。
科学技术是第一个生产力, 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考点 5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 1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 2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
( 3 ) 人民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考点6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 1 ) 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
历史主义的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出发, 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应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既不能无视历史的局限性美化古人,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前人。
(2)坚持价级分析的方法  
阶段分析方法要求把阶级社会的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段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 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不可能唯物主义地理历史人物的作用及其性质 。
( 3 ) 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
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考点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观点,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相信人民群众白己解放自已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发服务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将党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就形成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之中来,到群众中无能为力。群众路线是贯穿我们党的政治路线、 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 是我们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的工作路线, 是我们党在开切工作中克制胜的法宝。
考点8社会形态的演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演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 其一 ,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 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 其二, 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让变, 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或飞跃。 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到目前为止, 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等五种经济社会形态 。
考点9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表现在, 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共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表现在, 其一 , 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 其二, 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 其三,社会形态更替的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考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
     科学内涵主要有:
       ( 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式定出正确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 解决中国草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 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 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作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考点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1 ) 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2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创立了中国特争社会主义理论, 即邓小平理论,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3 )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新变化,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行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 4)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资源节约主义荣辱观、 走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
考点3 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 这个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考点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业精髓
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 都是实事求是 。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 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把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起点上,做到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如下:
(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考点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 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 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 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考点1看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点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
( 1 )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 而控制区中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位, 成为了近代中国一切灾难、 祸害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
(2) 外国资金本主义的入侵, 在一定程上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資主义因素的发展; 但是, 封建剥削阶级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不但依旧保持着, 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地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据显著的优势。
(3) 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 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既受外国资本的严重排挤和打击, 又受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抑和阻挠; 同时与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因而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
(4) 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5)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实行分剥削政策, 又由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广泛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 。     
(6)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追下, 中国的广大人民, 尤其是家庭群众,日益贫因化以至大投破产, 过着饥饿交追和毫无政沼权利的生活, 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 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总之, 经济、 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革命的方式和方法, 制约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考点2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
     中华民族面对着西大历史任务: 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定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 只有国家的現代化和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入才能真正实现, 才能从根本上巩画国家政权、 振兴民族经济、 维护専严和主权 。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 第一步, 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使之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考点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台,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三大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官僚資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考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2)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经验如下:
①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项目 。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④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 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 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
⑤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
考点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会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 以农联盟为基础的, 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考点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考点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 )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合适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 2 ) 采取积极引导、 稳步前进、 逐步过渡的方式, 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主力的破坏, 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 愿意接受改造, 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
(3)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
考点8确立社会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 2 ) 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极大地巩固和扩大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 3 ) 它使占世界人口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
第三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考点1社会主义本行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包括以下内容: 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根本日标方面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特点:
    (1)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
    (2)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
    (3)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4)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5)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
考点2社会主义本行贿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
    (2)社会主义质理论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 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本质的认识。
考点 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考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
(2)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由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现状决定的 。
(3)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内决定的 。
考点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 方针、 政策的基本依据 。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右”两方错误的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锐利思想武器。
考点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日标。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日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白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
考点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发展市场经济,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1)党的基本纲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2)党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开展,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人物,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党的基本纲领,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迈出了重要一步。
(4)基本纲领的制定是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考点9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1987年10月,党在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经济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是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是有步骤的逐步推进。
4.是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考点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这些新的更高要求是:
(1)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快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机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考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 1 )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问的矛盾。”
( 2 )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
( 3 ) 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
( 4 ) 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
( 5 ) 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有:
( 1 ) 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 。
( 2 )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3 )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 4 )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
考点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原因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解放生产力 。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考点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前提。
考点4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1)对外经济贸易实现历史性飞跃。
(2)引进外资不断升级, 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
(4)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大。
考点5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具体做法
(1)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
(3)继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考点1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的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考点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 1 )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2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题地位。这是因为: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其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再次,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 最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贯彻按劳分配, 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
考点3按劳分配的内容及其必然性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 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社会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 第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按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第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
考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1)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 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
(3)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
考点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
(2)在分配制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 由于存在着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資本主义国家强得多。
考点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考点7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考点8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做法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 资源支撑力、 生态环境承受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考点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 。
(2)人民当家做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
(3)坚持依法治国,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 。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 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 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重要特点 。
考点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根本的政治体制, 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性质 。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一切权利归属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 “议行合一” 的民主集中制 。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制度,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客,它们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 各民主党派人士、 无党派人士通过参加各级人大、政协,参政议政,参与国家管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中优秀人士被吸收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4)坚持民族区域白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考点3依法治国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务,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1)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2)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3) 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它是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从法律上、 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 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考点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具体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就是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即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同时要求严格守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5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三点)
①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
(2)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方面:第一,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第二。客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考点6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必须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把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
考点7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政企分开,推进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完整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善共产党和人民、党和政府、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健全、完善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各种体制。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法治国,并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结合起来。
考点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房展。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积极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
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目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考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考点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关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考点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 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 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地専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 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点 1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日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利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考点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理论意义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人物 。
考点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如下:
     ( 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2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 3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 4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 
     ( 5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6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考点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 1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専重和保障。
( 2 )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 3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 4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 5 )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 6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 7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 8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 9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考点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
( 1 )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 2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
( 3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 4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 5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九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考点1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史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的基本点
( 1 )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 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 2 )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 3 )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 世界和平时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条件, 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 4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考点2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做法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对于一切国际事务, 都要根据实情本身的是非曲直, 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 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统治; 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 不搞军事集团, 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考点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白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
考点4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具体做法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 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同意
考点1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在解决台湾、香港、漢门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国西制”的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 ) 现实意义
①“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为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② “一国两制” 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同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
2理论意义
① “一国两制” 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 。
② “一国两制” 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③ “一国两制” 构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④ ''一国两制” 构想把党的统一战线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考点2 江泽民提出的关于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项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 我们不持异议。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5)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 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 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7)充分専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望, 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
(8)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来访问, 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同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带核心
考点1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段。
  (2)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大局联系在一起 。 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党的依靠力量。
  ( 3 ) 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
  ( 4 ) 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 5 ) 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考点2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要求
( 1 )加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
( 2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考点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的原因
( 1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
( 2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 3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和平环境。
( 4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 5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有效地组织和领导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
考点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
总体目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总体要求是: 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西大历史性课题; 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 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 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考点5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 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 。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最根本的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品格,在国内外风险考验中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带领人民奋勇前进。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的要求, 着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要探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着力建设一 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着力使之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着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各项建设的重要保证,并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考点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做法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基础, 努力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 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賺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要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 人民幸福。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着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从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
第三部分 如何备考
   谈到政治考试,很多同学都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这门科目很容易学习,容易在短时间内搞定,放到考前看一看、背一背就可以了,这是完全不对的。要知道,专升本政治考试一共包括了三个分支学科, 内容非常多, 而且各个科目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这些差异既表现在具体内容上, 也表现在难易程度和学习方法上 。 一般而言,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最难的,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是分值最高的 。 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做为重点来学习,力求莫定政治学科较为坚实的基础 。 形势与政策则可以放大考前来掌握 。 上述科目包括了数干条知识点,而考纲中的重要知识点补锅数百条, 而考卷实际涉及的知识点不过数十条 。 可以看出, 政治考试涉及范围很广, 考察内容很多, 同时实际考察的重点又相对集中 。 同学们要在充分了解考试内容及其重难点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考什么学什么”,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建议同学们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要有“据”«考纲»是命题的依据,因此要仔细研究«考纲», «考纲»不作要求的可以不复习或不做重点复习。
2、复习要有“点”。一是要强化基础,突出重点。这要求复习中首先要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并迅速而准确地找到它们在教材中的位置, 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实际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理解的运用 。因为考试往往是''题在课外,理在书中。”二是要关注时政,点击热点,时政热点是命题的重点,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时政, 地方时政更是政治考试的重中之重, 同学们要先弄清楚时事材料所设计的问题,再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 三是要分类研究, 找准结合点 。
3、 复习要有“序”。复习时有序安排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隐私, 建议同学们采用“三轮”复习。第一轮是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对其系统化,第二轮是专题复习, 既将社会热点与所学知识点之问进行联系,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轮为模拟联系, 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审题解题能力, 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孰能生巧。

声明:优质内容创作不易,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nepuzs.com/crgk/1084.html

分享:

0

① 扫二维码:进行在线报名

② 报考攻略、高校推荐、专业测评

③ 赶紧扫一扫添加吧,学子们~

舟山成人高考 | 舟山函授专升本 | 舟山成人本科 | 舟山函授本科 | 舟山成人专升本 | 函授本科报名 | 成教学院 | 成考专升本报名 | 成人高考专升本 | 学历提升 | 化学工程函授本科 | 石油化工技术 | 化学工程专业 | 杭州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宁波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绍兴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温州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台州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舟山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嘉兴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湖州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金华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浙石化化学工程函授本科 | 北仑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慈溪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余姚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镇海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上虞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乍浦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衢州函授本科化学工程 | 宁波专升本函授 | 宁波成人高考 | 浙江大学 | 宁波高考日语培训 宁波雅思培训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金顺培训学校官网 ICP备案:浙ICP备10034111号-5